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节(1 / 2)





  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看,佛,也是有欲的。

  欲以佛的智慧点化凡人,使凡人得渡苦海,那也是欲。

  谢薇转身幻化,再睁眼时已成了手捧锅灶餐具的佛门伙夫——背锅飞天。

  背锅飞天脚尖离地,旋舞于空。随着飞天.衣袂一抖,更多飞天背锅而现,瞬息而至,佛影浩浩荡荡。

  飞天既来,十一位佛弟子亦随五百株花树而至。佛弟子各乘坐骑,有琉璃大山,有五百青牛,有五百孔雀,亦有五百金翅鸟与五百六牙白象。众佛弟子周身携风带雷,所经之处异香扑鼻,诵经之声阵阵。

  漫天神佛垂眸结印,阵阵宝光交相添辉。如此壮美绚丽的景色之中,一直孤立于识海之中不说不笑不动的和尚终于有了一丝反应。

  他缓缓睁开了眼睛。

  睁眼就看到漫天神佛的和尚有些发懵。他一时无言,说不出是震惊困惑,还是难以置信。

  他只是起身,朝着诸天神佛低头立掌,宣了声佛。

  “阿弥陀佛。”

  见自己的幻术有用,谢薇按捺住心头的狂喜维持住自己的幻术,套着背锅飞天的马甲向着和尚飞去。多亏在上一世看了不少特效电影,她搞出的这漫天神佛的幻象还挺有模有样的。只是她修为实在不高,在他人的识海使用这种大规模幻术她坚持不了多久。速战速决是她唯一的出路。

  飞到和尚的面前,谢薇学着在庙里见过的菩萨像垂眸下瞰,遥指空中佛光璀璨的十一佛弟子,并不吱声。

  没办法,她又不懂佛不学佛,一开口就得穿帮露馅儿。她只能用肢体语言试图告诉和尚:这位您赶紧去追前头那十一位,那十一位那里说不定就有你追求的、能够令众生都变得智慧慈悲的终极佛学。

  和尚并未立刻如谢薇所想的那样立刻朝着十一位金光璀璨的佛弟子而去。他站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面前的飞天,目光澄明智慧,带着一种让谢薇头皮发麻的通透。

  这和尚是怎么回事?平时不都是一副脑袋空空的老妈子样么?

  谢薇从未见过和尚的这种表情,被和尚瞧得那是一个心里打鼓浑身冒汗。

  幸好和尚动了,不是后退而是上前。

  屏着呼吸差点儿没把自己给憋死的谢薇心下一松,鼻翼微动轻吐浊气。

  和尚却在这时候停住了脚步,立在了谢薇的面前。

  “你……这位施主,你是何人?”

  带着点沙哑,醇厚而平和的声音平时很能抚平谢薇的烦躁。可同样的声音此刻听在谢薇的耳朵里却如同雷鸣。

  刚呼出去的那口气还没呼完,人就下意识地倒吸一口冷气。行动比脑子转动的速度更快,谢薇来不及思考脚下已经飞速后撤!

  可这里不是别处,是和尚的识海。和尚不用踏出一步,只用伸手就可以够到电光火石间已经退出十丈远的谢薇。

  “施主为何要逃?”

  和尚好脾气地问着,并没有用多大的力气拉住谢薇。然而谢薇不光动弹不得,身上的幻术连同周遭神佛幻影都在瞬间瓦解。

  谢薇不情愿地意识这就是识海之主与侵入者的差距。在他人的识海中,她是蝼蚁,而识海之主是识海的唯一神。

  蝼蚁想摆布唯一神,这是多么可笑又多么的不自量力啊!

  作者有话要说:  漫天神佛的描述参考了@张博力如何看懂敦煌壁画·须摩提女请佛·的视频描述。

  这位博主《如何看懂敦煌壁画》系列和《如何看懂清明上河图》系列的解说都非常有趣,咕咕每次看都可以涨很多姿势!感兴趣的小可爱一定要去看看啊!

  第8章

  和尚知道自己是一名僧人。

  和尚也知道“僧”这个身份对于自己来说必定是极其重要。

  毕竟他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身世,自己的来历。却独独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是个遁入空门的僧人。

  换作其他人发现自己失了忆,只怕不恐慌也得惶恐。他倒好,明明对周遭一无所知,却还能心平气和心无外物地打坐诵经。而经文这种东西就像是刻在了他的魂魄里,他不用刻意去思考回想,只要张开嘴经文就会擅自从他的嘴巴里冒出来。

  问题在于,和尚也仅仅是“知道”自己是一名僧人。他在“僧”这个身份上找不到实感,也找不到归属感。

  和尚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是“僧”。

  他不能理解自己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态选择了去做“僧”。

  诚然和尚明白自己是少年出家,出家是为了救人救世。可他一个前尘尽忘的人哪里能体会一个心怀大愿的少年人的想法?

  但事到如今,让他选择以“僧”之外的身份去走别的路子,他又光是想想就觉得格格不入。

  左边是踩上去没有实感的僧路。右边是从来没有走过,每走一步都会觉得别扭的陌生路子。两条路摆在面前,选熟悉的路总归是稳妥一些。再说,多走走僧路说指不定就能找回自己属于佛法僧的那颗心了不是么?

  和尚是这么想的,因此这些天他一直在用僧人的方式、或者说是他认为僧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试图去做一名合格的僧人。

  如果是僧人,必定会日夜修习,钻研佛理吧。所以和尚每日都会早起晚睡地打坐诵经。

  如果是僧人,必定会崇拜佛祖、祈求佛祖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进而点化自己吧。所以和尚捡来木料、找来香草,打算雕一尊木佛出来以烟火供奉。

  无论是打坐诵经还是雕佛造香和尚都做得很顺手。但和尚想要找回的感觉一次都没有浮现过。

  不是和尚没有耐性,这么几天的蹉跎就足以让他心焦气躁。实际上他的心平和如水,根本不起波纹。然而正是这种死水般的平静让和尚多了一分真情实感的迫切。

  对于自己真正关心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保持死水般的冷静的。越是能客观地审视自己,就越发说明人没有投入。

  和尚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客观地指导着自己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打分。于是他很快就明白了,现在的他只是顺着僧人的惯性在模仿僧人行动。